摘要:在这种情况下,至2050年,太阳能光伏将占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近60%。 ...
国内硅料主流生产企业包括协鑫科技、特变电工、大全能源等
此外,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应用范围比较广。2022年6月5日,是一个值得光伏行业记住的日子。
往太空发展太阳能发电作为其中的一种方式,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而对于平方公里量级的太阳能电池板,就需要采用单晶硅这类成本更低的方案。对于光伏行业来说,这还有一段路要走,但终归要迈开那一步属于自己的步伐。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30年建成首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并在2050年之前建成商业化电站。201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段宝岩院士团队提出了欧米伽(OMEGA)空间太阳能电站设计方案。
不同于地面电站,为后续能够向太空发送,太空电站的光伏电池要求做得非常薄、非常轻,每平方米的重量不超过200克,还要突破高效率的无线能量转换和传输技术等。如今,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是全世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光伏产业的过去,就像现在各国政府对于氢能的补贴一样。
目前,德国基准电价已经达到805欧元,是去年同期的10倍。减少碳排放,延缓地球进入不可逆的低烧区,关系到全体人类的共同命运。一方面,虽然欧美在身体上很需要,光伏装机量猛增,户用光伏更是猛增,偏偏还要设置种种障碍,一副不乐意买的样子,好像吃了多大的亏。虽然这份提案中没有具体提及任何地区或原产国,但基于某些历史性原因,市场还是对光伏产品是否会受到影响有些许担心
另外,还有外部和内部两个矛盾,即逆全球化浪潮与中国企业出口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高耗能高补贴之间的矛盾。首先看两个需要的底层逻辑,是否可以动摇。
前晚,一则关于《通胀削减法案》的传闻疯传。赶碳号平日潜心于公司与行业,对二级市场虽偶有关注,却不擅长,今天却感觉有必要,从行业的底层逻辑角度说一说。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股中气足。另外,欧盟发布一项立法提案,说禁止在欧盟市场上销售和提供用所谓强迫劳动生产的产品。
当然,从隆基、天合、晶科、晶澳等几大组件企业的半年报数据也能看出,这些企业的海外营收占比大都过半。说白了,欧美国家找各种理由,对来自中国的物美价廉的光伏产品横加阻拦,设置贸易壁垒。在地缘政治与冲突背景下,全球能源短缺特别是欧洲的能源危机愈演愈烈。我们要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要掌握这一轮全球能源革命的主动权,谁说中国的光伏企业、光伏人,贡献不大?面对来自海外的一些市场不公和现实困难,有些武侠情节的赶碳号,以此与诸君共勉: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
一位行业专家告诉赶碳号,中国光伏企业几乎创造了全球90%的产能,但中国光伏装机市场全球占比最多不过40%。也就是说,中国利用中西部便宜的火电、水电等扶持光伏制造业的模式,或许很快成为历史。
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1979年5月16日,《人民日报》改革开放之初,当时还只是《辽宁日报》的一名普通记者的范敬宜,因一篇言论而闻名于世,就是《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中国新增54.9GW,同比增40%,累计309GW。
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与金融安全是国家战略。分清主流与支流,才知道中国光伏企业,究竟是刚刚开始,还是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口。当碰到新问题、找不到答案时,我们不妨去问问市场先生,也许会豁然开朗。如果把光伏看作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的话,它的作用甚至不止于产业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本身。把这些看明白,也许一切就会迎刃而解。内压外顶之下,高速扩产后的中国光伏企业,未来处境看上去貌似不容乐观。
昨天,光伏、风电、储能板块与个股组团式下跌,这在新能源特别是光伏大跃进的今年,印象中还是头一次。一个是逆全球化浪潮与中国光伏企业全球化之间的矛盾。
两个需要,是全球能源格局与碳中和,这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基本盘。这也是近期以来光伏企业股价调整的重要原因。
在此,仅就光伏这个话题,赶碳号尝试分析一下,是中国光伏企业更需要欧美市场多一些,还是欧美更需要中国光伏企业多一些。再比如,退而求其次,如果中国企业到欧美只设立没什么耗能和污染的光伏组件企业呢?假设,只从中国进口硅片?赶碳号认为,站在中国目前正在取消优惠电价的政策背景上看,我们未来会做这种傻事么?一方面,别人在用芯片卡我们的脖子,一方面,我们消耗资源、牺牲环境,帮助别人发展可再生能源?笔者甚至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对于粗加工、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限制措施只会越来越严格,体现为对硅片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也未可知。
总结下来,有两个需要和两个矛盾。更重要的是,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另外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78.6GW,同比增长74.3%,供应了全球超过70%以上的装机。这是从行业、产业发展角度来分析。取消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和补贴,也同样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这正是高质量发展应有之义。
在清洁能源方面,中国几乎是风光这边独好,而且,几乎是凭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全球光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这一点已是老生长谈,毋庸赘述。
如果有一天绿氢真正实现了产业化,大规模商业应用,应该就是各国扶持与补贴政策取消之时。目前,德国基准电价已经达到805欧元,是去年同期的10倍。
第一个需要当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能源结构转型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中国想的可能是,我还不想让你们再继续占我们的便宜呢。
传闻也好,事实也罢,嫌犯被锁定了,案子基本上算是破了。业内人士普遍预期,四川等地取消优惠电价应该是大概率的事。另外一个矛盾是,中国过去以来对光伏产业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补贴政策逐步减少甚至取消,与近两年来中国光伏全行业高速扩产之间的矛盾。相信市场的力量市场的力量是无穷的。
如果中国企业到欧洲、美国,帮助当地建设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如果这样才能够规避种种不合理的限制的话,其它不说,当地紧张的能源供给现状和高企的电价,就不现实。那么,退而求其次,欧美诸国,是否可以把高耗能、高污染的硅料、切片、玻璃等光伏制造业中上游放在中国,把组件、电站放在东南亚或者欧美呢?首先看东南亚。
今年的极端气候愈发突显启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实现碳中和,需要不需要光伏?需要不需要中国的光伏产品?世界需要光伏发电,这几乎是肯定的。
减少碳排放,延缓地球进入不可逆的低烧区,关系到全体人类的共同命运。一家光伏企业负责人向赶碳号介绍,实际情况也许比70%还要高。